3月12日上午,北京农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赴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工作处,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大模型技术落地及智慧校园建设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交流。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工作处处长孙雅娟携技术团队全程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情况,双方就高校人工智能实践路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及未来发展规划展开深入交流,共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方向。

座谈会上,孙雅娟系统介绍了该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经验。近年来,华电以数据治理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了覆盖教学管理、校园服务与科研支持的全场景智能平台。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优化技术架构,开发了多类高频智能应用,有效提升了校园服务的便捷性与管理效率。针对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挑战,华电团队强调“分步推进、自主可控”的策略,通过引入开源框架与本地化部署,平衡技术先进性与数据安全性,同时降低运维成本。此外,该校通过搭建开放平台,鼓励师生参与智能应用开发,逐步形成“基础能力+场景创新”的生态体系,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史伟结合农林院校特色,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科研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与实施难点。双方就技术储备、人才培育及校企合作模式展开深度讨论。华电团队建议,高校需明确自身定位,既要借助企业技术优势,也需培育自主开发能力,通过跨校联动与场景化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两校网信部门直面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共性难题,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需求匹配度、服务响应度等问题,分享了与教育领域科技公司合作的实践经验,强调“边落地、边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通过持续优化技术方案,逐步提升系统稳定性与用户黏性。双方一致认为,高校需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开源技术与私有化部署的融合路径,构建灵活、可持续的技术应用框架。
面向未来,座谈会达成多项共识。一是深化数据治理能力,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底层支撑;二是推动跨部门协同,以轻量化、场景化的智能应用赋能教学管理与服务创新;三是加强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形成“技术赋能+全员参与”的良性生态。
此次调研交流会标志着两所友邻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迈出协同创新步伐。随着教育数字化行动的深入推进,两校网信部门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聚焦应用需求,汇聚多方资源,践行低碳共享,推动新技术与新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两校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